古代皇帝立太子时,为何总是摇摆不定?这算是帝王之术吗?(古代立太子为什么是长子)
一,古代皇帝立太子时,为何总是摇摆不定?这算是帝王之术吗?
古代的皇帝立储是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让皇帝头痛的大事情,就象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这些雄才大略、知名度很高的皇帝对此也摇摆不定,何况别的皇帝,而造成这种局面也有多种原因。至于帝王之术,也是因人而异。
1.汉高祖爱乌及乌
汉高祖刘邦登基,立他和吕后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吕后年老色衰,戚夫人经常陪伴在刘邦身边。时间久了,戚夫人就跟刘邦吹枕边风,要求立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于是刘邦召集大臣廷议,遭到以御史大夫周昌为代表的大臣们强烈反对。
刘邦晚年,易储的想法愈加强烈。吕后感觉大事不妙,去找谋臣张良问计。张良说以前陛下听我的话是因为战事吃紧,现在太平了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也无能为力了。不过张良建议吕后备上重礼去找“商山四皓”,说刘邦曾因为得不到四位高人的辅佐很是扫兴呢。果然,“商山四皓”出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劝得刘邦回心转意。
2.隋文帝考察失实
隋文帝杨坚在位先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后废杨勇改立次子杨广。
杨勇身为太子,公然接受百官朝贺,引为杨坚不满,这让杨广得到了机会。有一次独狐皇后生病,杨广故意伪装的很有孝心,用自己的鲜血为皇后做药引,深得皇后的欢心。杨广又暗中在朝中拉拢越国公杨素,让杨素在文帝面前说太子坏话,替自己出头。这样的话内有独孤皇后,外有杨素替杨广说好话,为了取得杨坚的好感,杨广还故意深居简出,穿着朴素的衣服,一副不近女色的样子,这些生活作风和太子的奢侈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太子杨勇渐渐受到冷落。
杨坚暗中观察比较杨勇和杨广,还派杨素监控二子,杨素借故去太子府探望,杨勇把自己的不满向杨素倾诉,杨素到文帝面前告发杨勇。独孤皇后借机劝杨坚废了杨勇太子之位,改立杨广。杨坚终于下定了决心,让杨广如愿以偿做了太子。
后来杨坚临终之时,才清醒的发现杨广并非帝王之选,捶胸顿足的大呼:“独孤误我矣。”
3.唐太宗难言之隐
唐太宗李世民的立储可谓一波三折。
李世民以玄武门政变夺得皇位,按照立长原则先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年幼时刻苦用功,深得李世民喜爱。少年时的李承乾性格变得叛逆,过起声色犬马的生活。李承乾不检点不说,总害怕明争暗斗的弟弟李泰夺了太子之位,所以在别人的挑唆下干起弑君谋反的勾当。李世民伤心之余废了李承乾太子之位,贬其为庶民发配黔州。
这时的李世民想到嫡二子魏王李泰,李泰处事干练,文采出众(《括地志》一书主编),此时的李泰是他最中意的太子人选。李世民给予李泰比其它王子高的多的待遇,还让朝中三品以上大员接受李泰训戒。魏征、李绩等大臣认为李泰不是太子却享有类似太子的待遇都认为不妥,李世民不以为然。李世民还亲口许诺要封李泰为太子,李泰对李世民发誓说如果自己当上太子,百年之后会杀了自已的儿子让位于弟弟李治,此想法很得李世民的心。李世民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褚遂良,褚遂良说世上很难有皇帝不传儿子传弟弟的事,李泰当上皇帝一定会杀了哥哥李承乾和弟弟李治。李世民想起当年玄武门骨肉相残的事,想起以前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不和,他相信李泰的能力但又不敢保证骨肉相残的事不会重演。
考虑再三,李世民决定立性格仁厚的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4.明太祖立储长孙
明太祖朱元璋在嫡长子朱标十三岁时候,立为太子。谁料想二十五年后,朱标撒手归西。这可难坏了朱元璋,不知道改立谁为太子合适。
朱元璋儿子几十个,大都不成器。朱标死后,最厉害最有希望的就是燕王朱棣。可是朱元璋转念一想,这可使不得,朱棣不能坐皇帝。朱棣当了皇帝别的王子肯定有意见,到时候会天下大乱。如果诸王中不能选出一个皇帝,只能从孙子辈找了,朱标长子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长孙,知书懂礼,深得朱元璋满意。经过和几个大臣一商量,都决定让朱允炆继承皇位,于情于理都合适。至于燕王朱棣,朱允炆的叔叔只能委屈一下,而且有他镇守边关也再合适不过。
朱允炆被立为了皇太孙,但是朱允炆唯一让朱元璋放不下心的是太仁慈了,所以为了朱允炆能够顺利继承帝国的江山,朱元璋大肆杀戮权臣,他想在临死前为皇太孙扫除一切威胁和障碍。岂知世事难料,夺取朱允炆江山的恰巧是燕王朱棣。
5.清圣祖两立两废
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大帝在位六十年,作为他的儿子太不容易,等的胡子都白了。偏偏长子夭折,作为次子的胤礽被立为太子。太子监国,为康熙分忧本是好事,可是康熙太强势了,又看不惯太子手里握有权柄。终于,父子矛盾爆发了。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以僭越等罪名为借口亲自下诏废了胤礽太子之位。虽然太子之位废了,康熙的十几个儿子却不消停,一直明争暗斗的较劲,都想争取当太子。康熙一看不行啊,第二年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身份。他的意思很明确,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谁也别想的太多。可是聪明一世的康熙还是想错了,生在帝王之家凡是有点出息的,谁不想登上九五之尊,何况康熙的儿子们几乎都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乎父子之间,太子和王爷兄弟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予盾到了几乎不可调和的地步。有一次康熙在得到太子想逼他退位的消息时怒不可遏,康熙对太子再次失去了耐心和信任,公元1712年9月胤礽又一次被废。太子没当成,终身被软禁在咸安宫。
自此,康熙和以后的清朝再也没有正式册立过太子,胤礽也成为清朝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二,为什么立太子
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再加上每个皇子各有千秋,不好取舍。选择太子,得看他的才能人品 老婆家妈妈家实力 大臣们态度 皇子对其他兄弟态度。最重要的是通过摇摆来敲打他们,不能对父皇不尊敬,要听话。维护君主专制,怕太子大臣架空自己。介于以上原因,所以会摇摆不定
三,为什么太子立长不立幼
古往今来,“储君”之位往往充满着血雨腥风,太子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笔者认为,皇帝立太子时的迟疑可能有如下思考:一是自己可能正值盛年,对于继承人的选择还无需着急,可以更长时间考察各皇子的能力;二是为平衡朝中各势力,太子的废立很容易打破原先势力的格局,形成小集团,这是统治者不愿看到的;三是太子之位无可避免的是众矢之的,通往最高权力的过程中是孤独的,要面对太多的尔虞我诈,兄弟失和、父子离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推行秘密立储制度。总而言之,立太子不仅是皇帝一人的好恶,也是各方势力平衡,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四,古代太子怎么立的
谢邀。
古代皇帝立太子,之所以会摇摆不定,无关帝王心术。
一.首先这是由古代“一人治天下”的皇权体制所决定的。太子就是下一任天下之主,这一点注定了太子之位会成为其他皇子觊觎的目标、并不惜一切代价去取而代之,也注定了太子之位会成为处于权力利益漩涡中心的一个极度不稳定的位置。
二.由谁来当太子?由谁来当下一任皇帝?不仅是帝王家事,而且会引发后戚集团、权臣集团的一次权力利益再分配,有人会从此一步升天,也有人会从此跌落云端。因此即使皇子们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他们背后的权力利益集团也绝不会善罢甘休、听天由命,而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对皇帝施加影响,千方百计把自己一方的皇子扶持上太子之位。从而使得太子人选问题变得波折横生、变数层出。
三.古代皇帝和皇子之间的父子关系,与现代家庭截然不同。皇帝和皇子们囿于身份和繁文缛节的礼仪制度所限,绝非现代人这种亲密无间的状态,而是“情犹父子,义则君臣”。诸多皇子们在皇帝面前,都是一副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模样,皇子出生到成年整个过程中,皇帝父子之间很少有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深入交流,使得皇帝对皇子品行、才能很容易产生认识偏差,从而导致在太子人选问题上出现反复变化。
上述几个因素,使得从古到今的太子人选问题,都成为一个千古难题,即使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皇帝,都曾在太子人选问题上游移不定,朝令夕改,左右为难。直到雍正皇帝首创秘密立储制度,才使得这一难题有了根本性改观。
五,古代立太子叫什么
在皇帝还有能力享受权力之时,绝对不愿意把手中的权柄交出去,换句话说,自己还在位时,他不允许有人的权力超过自己,所以,他只能通过“摇摆不定”来制衡皇子们,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力,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帝王之术。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游戏叉提供的古代皇帝立太子时,为何总是摇摆不定?这算是帝王之术吗?(古代立太子为什么是长子)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